級別:新手上路 ( 8 )
發帖:481
威望:52 點
金錢:2711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14-09-23
配方颗粒有效性探究很多榴友们都对传统医学(也就是中医)情有独钟,一方面觉得固本培元,标本兼治,副作用小;另外一方面由于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及传统医学根植于五行,气血等理论的治疗体系较于现代医学容易理解和接纳。
尤其是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日本、韩国、台湾的中药现代化技术和理念通过改开之后的文化和学术交流传回大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药结合现代制剂技术和提取技术,有了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产品。 这次,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对于现在用量颇大的配方颗粒,对其有效性进行交流性探究。 配方颗粒有效性探究 一什么是颗粒剂 颗粒剂系指原料药与适宜的辅料混合制成的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的颗粒状制剂。 颗粒剂曾称为冲剂或冲服剂。即可冲入水中饮服,也可直接吞服。分为可溶颗粒、混悬颗粒、泡腾颗粒、肠溶颗粒、缓释颗粒和控释颗粒。 制备颗粒剂可根据需要加入适宜的辅料,如稀释剂、粘合剂、分散剂、着色剂以及矫味剂等。 中药饮片应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进行提取、纯化、浓缩成规定的清膏,采用适宜的方法干燥,并制成细粉加适量辅料或饮片细粉,混匀并制成颗粒。也可以将清膏加适量辅料或饮片细粉,混匀并制成颗粒。 二什么是配方颗粒 配方颗粒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叫中药配方颗粒。 中药配方颗粒是由单味中药饮片按传统标准炮制后经提取浓缩制成的、供中医临床配方用的颗粒。 国内以前称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剂,商品名及民间称呼还有免煎中药饮片、新饮片、精制饮片、饮料型饮片、科学中药等。 中药配方颗粒以传统中药饮片为原料,经过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包装等生产工艺,加工制成的一种统一规格、统一剂量、统一质量标准的新型配方用药。 三中药基础研究(成分、图谱、标准、产量) 成分: 对常用的365味中药进行了以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为基础的统计。 有标定成分的中药为228种,这228种中矿物药甲壳类药物17种(成分为无机盐),对相关成分的检测方式包括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液质联用、气质联用、挥发油测定、滴定法等。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标定成分是质控成分并不一定是有效成分,只有一部分标定成分是确定的有效成分,也就是必要不充分条件。 另有11种中药无标定成分但进行了挥发油测定; 剩余126种中药中又有28种为药典未收录中药(败酱草、熊胆、白花蛇、雷公藤、玉米须、神曲、五灵脂、穿山甲、龙骨、紫河车、浮小麦等),即98种常用中药药典中无任何标定成分及其检测方法。 图谱: 365种中药中279味中药收录了薄层色谱鉴定方法,剩余86种有64种中药既无标定成分及检测方法也无薄层色谱鉴定。 对于特征图谱这种极具说服力的质控技术手段,365种中药中仅有蟾酥、沉香、金银花、羌活、石斛、天麻这6种中药收录了特征图谱。 配方颗粒标准: 现行发布的配方颗粒国家标准有:来源、制法、性状、鉴别(薄层色谱)、特征图谱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规格、贮藏9项内容。 可以看出,国家发布的标准中每一种配方颗粒都进行了特征图谱检查和含量测定这两种最具说服力也最现代化质量检查方法。 “研究用样品应具有代表性,所用药材产地应覆盖品种生产拟采用药材的道地产地或主产区,每个药材产地不少于3批,并对样品批次数量从产地环境条件、质量水平等方面的代表性进行合理评价,至少应收集15批以上药材样品。”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由于中药生产实际上是农产品生产的一部分,所以很容易受自然条件影响,质量有所波动难以避免,企业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会选择中线以下的标准,避免给技术符合或后续生产带来困难。 另外,配方颗粒标准中的标定成分和药典的标定成分并不一致其中原因为制剂后,相关成分的转化性不理想,检测不到或者难以检测。例如中药紫菀就有这个问题。 质量标准与疗效的关联性研究,对于中药来说实际上最重要的问题,也就是制定这些质量标准能不能让配方颗粒达到至少与中药饮片一致的效果。 当前中药的最大问题是质量标准和疗效的关联性不强。药的质量好不好,就看有没有效,但是你这个质控标准又无法一定体现出有效性。 产量: 传统医药是根植于中国几千年小农社会经济的健康保健体系。面对人口增长需求增大,中药材供给迎来了相当大的挑战。 以人参为例,园参,籽海和野山参在药效上的差别无需赘言。很现实的问题是野山参的产量根本无法满足目前对于人参的需求。 而配方颗粒这种极具工业化特点的产品,对于原材料的需求是巨量的。结合前述对于中药基础研究现状的介绍,这里质量、需求量和产量的矛盾就体现了出来。 甘肃内蒙宁夏对于野生甘草的毁灭性采集触目惊心,直接把甘草采成了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药。要知道一级只有虎骨豹骨羚羊角梅花鹿茸这四种。 这里只对产量进行浅要讨论,供大家在药材产量和消费量的角度对配方颗粒进行理性思考。到底有多少合格的药材可供配方颗粒进行生产? 四配方颗粒有效性基础(制剂性、共煎煮) 制剂性: 总体上说配方颗粒的工艺步骤为: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包装这几部分。 制剂工艺方面,根据药材特点和成分特点,最关键、难度最大的步骤实际上是干燥,制粒这两个部分。 干燥的工艺:烘干法,减压干燥,喷雾干燥,沸腾干燥,冷冻干燥,红外线干燥,微波干燥,鼓式干燥,吸湿干燥,带式干燥。 前述浓缩干燥和制粒主要还是针对植物药。 在制剂实践中,以枸杞子为例,枸杞水提液浓含糖量非常高,增加了生产难度。以往制枸杞提取物都是采用添加40-50%糊精之后进行喷雾干燥,喷干枸杞粉有很强的吸湿性,还有粘塔的现象。 所以生产实践中,具有类似枸杞子情况的中药在生产颗粒的过程中一部分厂家选择了生产效率最大的带式干燥法,带式干燥法在不仅在辅料指标上满足了国家要求,也提升了生产效率。 但是带式干燥产物粉碎之后,颗粒多呈致密片状,溶解性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对于颗粒这种剂型来说,其实最理想的工艺是喷雾干燥,因为喷雾干燥品质松脆,溶解性能好,且保持原来的色香味,还可根据需要控制和调节产品的粗细度和含水量等质量指标。 相信大家在使用时也会发现,一部分配方颗粒吸湿性极强(俗称粘手)另一方面一部分配方颗粒的溶解性很一般。都会出现在容器底部有黏底不溶物的情况,即使用开水冲泡。这都是因为相关成分的特点导致的。 除了果实类饮片含糖量过高按标准制剂困难的情况,还存在茎类饮片提取干燥之后无料可喷或者干燥之后不见提取物的情况(例如芦根),都给制剂带来了相当程度的技术困难。 溶解性较差或提取性较差,虽然表面上是工艺问题实际上也在相当程度上对配方颗粒的有效性产生了影响。 根据技术指导原则,矿物药和动物药基本上不涉及到过于复杂的工艺,细贵药直接粉碎包装,矿物药粉碎成规定粒度包装即可。 目前配方颗粒国家标准中还未见动物药及矿物药配方颗粒标准通过国家验收,厂家执行的还都是各地方标准。 共煎煮: 众所周知,中药在实践应用中总结出了十八反十九畏等经验性用药总结。 从化学角度看,实际上就是中药有效成分之间互相产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毒性物质或者减弱了活性。这也说明,共煎是中药的一个非常核心的特点。而配方颗粒从根本上颠覆了中药这一使用习惯。 一方面配方颗粒的有效性实际上是基于方剂共煎之上的,也就是单煎的合理性在与成分上与跟共煎方剂的重合度。 另外一点,共煎时药液的PH变化与单煎时PH是有明显区别的。也就是复方共煎的时候,PH值的变化可以起到增溶,增效,降毒的作用。 这种研究的最关键并不在于配方颗粒本身而在于对共煎方剂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成分分析,但是这种研究的难度非常之大,以现在的化学分离纯化技术几乎无法做到。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药理学和药效学进行优劣比较。 五配方颗粒等效性研究 对于有效性的影响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 论证方法也基本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同样的方剂基于单煎或者共煎,对同样动物模型体现出药理作用的比较。 但是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那就是有关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造模的问题。由于目前关于中医理论中经络和气血并未找到具有说服力的解剖学证据,而且动物的经络和气血是否跟人有相关性这个论题也听起来非常奇怪,同时也无法完全通过某一理化指标或生化指标来把中医证候进行简单有效的分类。所以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造模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看起来头头是道,实际上作为证据来讲只能是权宜之计。 另一方面是通过化学成分异同进行优劣比较。 这种方式具有相当的说服力,因为化学成分是药物有效性的基础。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也有人发现某些方剂配方颗粒的化学成分含量远低于传统方剂。 思考这个问题不妨换一个角度。 如果一个问题不能证实,进行证伪也是一个方法。如果中药之间相须相使的增益作用如果可以通过证伪的方式进行验证。那么至少对于共煎和单煎的争论,会是一个巨大的理论进步。(多次验证不能保证普遍陈述的证实,理论不能被证实是由证伪主义引发的,证伪是找出理论的一个反例,从而否定理论,使其不能证实。) 六药物经济学 药品合理使用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使病人获得临床需要的药物,采用满足个人需要的剂量,服用适当的期限,并具有最低的成本。” 成本-效果分析 与成本-效益分析的差异在于,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以货币为单位表示,而是用其他量化的方法表达治疗目的,如延长患者生命时间等。 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主要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分析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 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①成本与效果比值法,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②增量成本与增量效果比值法,是指如果给予一增量成本,是否能产生增量效果呢?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如前所述,从饮片到配方颗粒要经过工业化生产9道工序,尤其是提取、浓缩、干燥、制粒这四个环节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在能源紧缺的当代,产生了相当大的成本,而这些成本必须也只能附加到产品上,最后体现在价格上。 如果前述的一系列问题都得到了确证,也就是配方颗粒无论从成份上还是效果上都跟饮片相同。单纯为了服药方便一个目的,增加了几倍的成本。这种技术革新意义又有多大呢? 我们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饮片代煎煮模式,并且煎煮人员都是专业技术人员。配方颗粒这种偏偏要倒立着上山的产物,真的是对中药的现代化改革吗? 七中药未来的出路 1加强基础研究,成分,药理作用 2配方颗粒实际上是一种舶来的思路,受到了日本汉方药的启发。目的仅仅是服药方便。那么针对服药方便,可以对煎药设备进行技术革新。 采用加工中心的方式进行煎药。最后成品以浓缩膏或浓缩块的形式出现在患者面前。也能达到服药方便的目的,成本是一定比配方颗粒低的。 技术革新并不应以颠覆为目的。因为配方颗粒不是理论性创新,只是技术性创新。(技术创新如果违背了应用中的底层逻辑,那讨论配方颗粒和中药高下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已经是另外一种东西了) 综上所述,用不用中药,是每个人非常个人化的选择,我不想在这里讨论中药到底有没有用这个话题,意义不大。 但是用什么样的中药虽然也是个人化的选择,但是我想通过这篇文章,让大家在服用中药的时候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和判断。 无论贫富,每一分钱投资到健康上都应该听得到响。 希望每一位榴友,珍重身体。尊重科学,尊重规律。 赞(2)
|
![]() |
級別:聖騎士 ( 11 )
發帖:2707
威望:286 點
金錢:5033 USD
貢獻:30000 點
註冊:2021-07-08
谢谢分享,勿忘提肛!
|
![]() |
級別:天使 ( 14 )
發帖:2102
威望:262 點
金錢:911614971 USD
貢獻:2517946 點
註冊:2011-08-06
总结中成药没啥用,多半骗钱
|